诗歌还为故人留
——王阳明与永顺土司尘缘
李 平
引子
公元1567年,明朝隆庆元年。湖广永顺军民宣慰使、昭毅将军彭翼南(1536年—1567年)病逝,葬石堤聚龙湖。按程序经吏部查核,其子彭永年袭职。1568年,彭永年将父亲迁葬福石城(老司城)雅草坪宗族墓园,派人赴京,请时任内阁首辅徐阶为父作墓志铭。
彭翼南雕像
这一年秋天,一阵短促的马蹄声将大明宫阙的清晨吵醒。彭永年派出的使者昼夜兼程来到京城,叩开了徐阶官邸的大门,声泪俱下请求徐首辅为彭翼南编撰墓志铭(怦忽捧状叩我京邸,泣而丐铭)。徐阶接过状纸,问询具体情况,连叹悲哉!不管体弱容许写墓志铭。
大名鼎鼎朝庭内阁首辅,行将致仕之年,为何愿为西南一个当地土官编撰墓志铭?
徐阶(1503年—1583年),明代中期名臣,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,松江府华亭县人(今上海松江区)。1517年考中秀才,入华亭县学,1520年王阳明弟子聂豹出任华亭知县,发现徐阶是可造之材,公事之余向其教学阳明圣贤之学。1522年,徐阶乡试中举。1523年,通过会试,殿试以一甲第三名(探花)进士及第。其间,正式拜王阳明为师。1552年,徐阶以礼部尚书兼东南大学士入内阁。
1554年,倭寇打扰东南滨海,徐阶家园也遭倭寇蹂躏。嘉靖皇帝屡次就倭寇问题咨询徐阶,而永保土兵抗倭的战绩,徐阶一目了然。所以,对彭翼南,徐阶虽未见其人,但早已闻其名。
湖广永顺土兵抗倭业绩,《明实录》是这样记载:嘉靖三十三年(1554),翼南率土兵三千,汇于松江,剿新场倭,获王江泾大捷,自有倭患来,东南用兵未有完成志愿者,比其榜首功云。湖广永保土兵抗倭已彪炳史册。
而徐阶为彭翼南编撰墓志铭,又揭开了永顺土司与王阳明一段尘缘。
墓志铭
墓志铭是一种吊唁性文体,一般刻在石碑上或埋在坟墓里的石刻文字中,用来留念逝者并表达哀思和敬意。
公元1998年夏天,永顺县司城村,考古工作者在整理一座土司古墓时,惊现彭翼南墓志铭。历经430多年风雨洗礼,徐阶编撰的墓志铭又重现天日。这块墓志铭,后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现存于老司城遗址博物馆。
彭翼南墓志铭
志文:诰封昭毅将军陛授云南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铭
皇明诰封昭毅将军授云南右布政使湖广永顺宣慰彭侯墓志铭。
铭文:余初从阳明先生游,闲论天下世族贵盛而悠远者,先生言及永顺彭氏能够当之。
余曰:‘何徵?’先生曰:‘迩者两役思、田,宣慰世麒、明辅、宗舜三世咸征。及和门日侍讲宅。吾见其敏而勤,富而义,贵而礼,严而和,入而孝,出而忠。夫学莫贵乎勤,利莫先于义,接人莫急于礼,驭众莫要于和,立身莫切于孝,报国莫大于忠。彭氏世有‘六德’,恶得不贵盛而悠远乎?
及余宦四方,总百揆,匡九有,凡天下世胄举得调度而鉴别之,其不肆则骄,不削则危者多矣。
若彭氏父子、祖孙相继而贤,而贵盛,而悠远,亦仅见者。
然则先生昔者之言,不既征哉。
嘉靖乙卯丙辰,倭寇祸我东南极惨。侯以弱冠膺命,提兵两千定之,吴越闽广至今蒙其福。余益嘉彭氏多贤嗣,我国家之有良翰也。本年秋,怦忽捧状叩我京邸,泣而丐铭,讯之,则曰“侯作矣!”噫嘻悲哉!余衰病阁笔者久,又竟不忍没人之善,会渠谢通政辈为之请益力,不得已志而铭之。
这段铭文,徐阶叙说了以下前史信息:一是亲闻教师王阳明生前对永顺土司点评,作为墓志铭开篇;二是证明永顺土司彭世麒、彭明辅、彭宗舜与王阳明有直接往来,承受心学思维成为王阳明弟子;三是论述了自己给彭翼南写墓志铭原因与通过。
顺着墓志铭这条头绪,咱们从1563年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编写的首部《王阳明年谱》,2017年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著的《王阳明年谱长篇》以及《王阳明全集》相关诗文,逐渐厘清了他与湖广永顺土司如烟往事:
相识·相知·相交
王阳明(1472—1529),又叫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子,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(今宁波余姚),巨大的思维家、哲学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教育家,精通儒释道三家,是心学集大成者。与孔子(儒学创始人)、孟子(儒学集大成者)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合称为孔孟朱王,为“立德、建功、立言”真三不朽,是古代儒家思维代表人。
王阳明画像
儒家思维中心内容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着重以人为本,重视个人品德涵养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。“仁”是儒家思维的中心,着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合作;“义”指正派和品德的行为;“礼”是标准人们行为的礼仪和准则;“智”是才智和学问;“信”是诚信和信赖。
1499年,明朝弘治十二年,王阳明参加京师会试,获贡士第二名(榜首名是唐寅),殿试二甲第七。那年因“会试泄题案”,唐伯虎一败涂地,遭到"永不得为官"处分。
1506年,35岁的王阳明任兵部主事(正六品),因开罪时任内阁首辅刘瑾,被廷杖四十,谪贵州修文县龙场做驿丞。
1508年正月初一,王阳明南京辞父,踏上赴龙场放逐之路。
束景南先生著《王阳明年谱长篇》,考证了王阳明从南京动身,三月抵龙场驿的线路:南京——江西南昌——湖南醴陵、长沙、经湘江过洞庭、入沅江至常德游桃源洞、过溆浦、过辰溪——入贵州。束景南教授以王阳明每到一地都留下诗词为根据,确认了线路走向。
束教授从《王阳明全集》中,将《去妇叹》五首诗,放在王阳明过桃源洞至辰溪之间,阳明先生在诗的序文里,写了布景、人物,但没言地址。我查阅钱版《年谱》,也无此事记载。这里有个疑问:地舆而言,从桃花源至辰溪、溆浦,自古行沅水最为快捷,之间的沅陵(当时辰州府)是必经之地,为何遗失沅陵?
束景南先生著的《王阳明年谱长篇》,对钱德洪写的《王阳明年谱》进行了全面考证,是研讨王阳明年谱的最新学术效果。束景南先生道出了王阳明写五首《去妇叹》诗的初衷:蓋自歎谪臣命运也。阳明借弃妇自悼被逐之命运。
我对照两个年谱版别,产生了三个疑问:疑问一:从《去妇叹》序文看:“楚人有间于新娶而去其妇者。其妇无所归,去之山间茕居,怀绻不忘,终无他适。予闻其事而悲之,为作《去妇叹》”。王阳明行走山间,这个当地古代是楚国之地,遇见住在溶洞的楚人弃妇。为何含糊表述?疑问二:钱版《年谱》记载:王阳明进入山高水急、沟壑纵横的贵州,因有当地头人护卫,路程变得顺坦了。这个头人是谁?他们因何结缘?疑问三:钱版《年谱》记载:1509年12月,王阳明完毕放逐,脱离龙场赴庐陵任知县;1510年2月行至辰州,居辰州府龙兴寺;在常德(武陵)潮音阁讲学。而束版《年谱长篇》不只考证了王阳明在龙兴寺住了月余,并且应邀为千余诸生讲学。束景南教授指出:闻名的龙兴寺讲学,规划大、人数多(千余人参加);时间长、内容丰富。并且,束景南先生还考证了来龙兴寺听课的十三位流官弟子(可见土官学生多),姓名被钱德洪记载于潮音阁听课。那么钱德洪为什么对龙兴寺讲学避而不谈,还将学员与常德潮音阁学员相提并论?
下面,咱们恢复三个场景,剖析湹出工作的本相:
场景恢复一放逐线路:常德桃花源——沅陵——入酉水会溪坪——长官——松柏古道——石堤——老司城。大致进程:沿途见楚人故事、作《去妇叹》;拜老司城儒释道场所;与时任湖广永顺宣慰使彭世麒(1477—1532)相识相知。
1508年早春时节,虽然宦途中止,但做“圣贤”的愿望,依旧鼓励着王阳明,他不放过沿途每道景色、古刹道观。脱离桃源洞后,他沿沅水一路西行至辰州,进入了《后汉书》记载的马援征五溪蛮故事产生地,王阳明从小崇拜马援,知道《资知通鉴》记载的故事:公元940年,马楚政权与溪州豪酋彭氏干了一仗,马希范完成了马援征五溪蛮未竟事业,立铜柱于会溪坪。便行舟前往,王阳明拜读溪州铜柱(1961年列入榜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)铭文后,又萌生了去福石城(老司城)拜见彭氏土司想法。所以他从长官上岸,穿过松柏古道,途中见一妇人住溶洞,获楚人故事,有感而作《去妇叹》。
溪州铜柱
抵福石城后,游完文昌阁儒教、祖师殿道教、观音阁释教三个宗教场所,王阳明被土司办理地,人们按心里需求自由挑选宗教崇奉而震慑。
当朝廷一小吏到了福石城的音讯,传到时任土司彭世麒耳里,彭世麒(1477—1532),1492袭职任永顺宣慰使。他便在衙署区迎宾馆友应房请客阳明。彭世麒通经义、解文章,与王阳明能够无障碍沟通,他们把酒言欢、今夜畅谈。王阳明对福石城儒释道宗教场所共存,人们按需求挑选崇奉大加欣赏;彭世麒对王阳明学问志趣深表敬仰。俩人相见恨晚,当即叫13岁儿子明辅(1495—1566)拜阳明为师。钱版《王阳明年谱》记有“途中收多名弟子”。彭氏土司宗族,从唐朝未年就担任武陵山区众豪酋联盟都誓主,天然,去龙场的路,由彭世麒一路护卫最为适宜,王阳明于1508年三月顺抵龙场。
老司城祖师殿、观音阁、衙署区
1508年冬,王阳明龙场悟道:心即理。大悟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是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”。以为:心是万物的操纵,心与理密不可分,心外无物。他突破了朱熹将心与理一分为二,心随理走的认知。
1509年,王阳明又始揭“知行合一”之旨,便在贵阳书院收徒授心学,钱版《年谱》记载:学生最远来自于湖南、四川。
王阳明教授心学
场景恢复二龙兴讲寺:辰中诸生学心学
1510年,刘瑾伏法。39岁阳明迎来人生转机。这年3月,完毕放逐年月,正德皇帝录用王阳明为江西庐陵知县。回想放逐龙场,去时忧心如焚,归来收成满满。王阳明忘不了窘境中相识、相知的永顺土司。
人世最美四月天,他要留些日子,与新旧朋友围炉煮茶共享心学。1510年4月,彭世麒、彭明辅早已率辖地三州六峒官员,在辰州府龙兴寺迎接,土官、流官、儒生团聚一堂,倾听阳明先生悟出的"心即理、知行合一"心学思维。为什么钱德洪版《年谱》要淡化龙兴寺讲学?为什么永顺土司率“土官”听课没记入《年谱》?
剖析原因:一是十三世纪元朝建立的土司准则,明朝沿用,至16世纪土司准则已在西南地区推广300多年,跟着土司实力日益增强,西南地区多地土司常产生暴乱,朝庭上下"改土归流"呼声不断。不与"土官"触摸渐成各级"流官"一致(王阳明属特殊)。二是辰州府是"土官"办理与"流官"办理接壤地,为避嫌,钱德洪淡化龙兴寺讲学,并将龙兴寺听课的"流官"弟子,记于武陵潮音阁就家常便饭了。三是钱德洪修《王阳明年谱》时,当朝内阁首辅是严嵩(1480—1567),严嵩权倾朝野,与次首辅徐阶(阳明心学代表人物)矛盾尖锐,时间镇压心学派,钱德洪不敢录下永顺"土官"师兄师弟也好理解了。四是王阳明从酉水(沅水支流)入福石城,皆是土司管辖地,地舆环境阻塞,族群讲方言,只要言语无文字,留给钱德洪的材料天然不多。
龙兴讲寺
龙兴讲寺场景恢复三:永事明庭,诗歌还为故人留
溪州铜柱刻有一句铭文:永事明庭,一世王化。是永顺土司先祖对马楚政权许下的许诺。
1519年,江西宁王朱宸濠暴乱,王阳明任赣南巡抚平叛。《王阳明全集》《告谕浰头巢贼》一文中,说到“西调湖湘之兵”,彭世麒、彭明辅领命征发。此战,永顺土司遇见在南昌街头"裸奔"的唐寅,也与唐伯虎先生留下一段奇缘。次年,王阳明悟出“致良知”。
1527年,王阳明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巡抚,率军征广西思恩、田州土司暴乱,永顺土司全程参加。这年,明辅致仕,其子宗舜(1512—1554)袭职。
公元1995年,永顺县文物工作者在司城村雅草坪土司墓中,发掘出一块墓志铭,证明该墓主是彭宗舜。墓志铭记有彭宗舜随王阳明平叛广西思恩、田州之事。墓志铭还刻有王阳明赠送的诗“嗟尔彭宗舜,少年多战功。从亲心已孝,报国意弥忠”。这首诗搜集于《王阳明全集》。
彭宗舜墓志铭
《彭宗舜墓志铭》记载,这首诗写于1528年2月,宗舜时年17岁。平叛休战时,明辅、宗舜守候在王阳明房前,请教致良知思维(及和门日侍讲宅)。
《王阳明全集》有八篇直接写湖广永顺、保靖土司的华章。两篇是写给永顺土兵的听候调令,五篇是犒赏和嘉奖令牌,还有一片祭文:《祭永顺保靖土兵文》,是《王阳明全集》写得最长的一篇祭文,也是王阳明仅有写给湘西土司统疆域兵平叛的祭文,800余字,字字戳心。
“人孰无死……今尔等之死,乃因奔走国务,捍患御侮而死,盖得其死所矣……真无愧于赴汤蹈火之言矣。呜呼勇士!尔死何憾乎……”
这篇祭文写于1528年6月5日,由于患病,王阳明不能亲临祭所,在病床上写下这些文字时,早已泪如泉涌……
总有一种力气让人热泪盈眶。
今日,咱们读这篇祭文,忍不住为496年前湘西前辈永事明庭、精忠报国而肃然起敬。
这篇祭文,是王阳明先生去世半年前写的,表现了王阳明先生生死观:“岂不生为壮烈之夫,而没为忠义之士也乎!”。
惋惜的是,一切王阳明列传的文章,对这篇祭文只字未提,只搜集在《王阳明全集》中。
王阳明年谱录有很多湖湘弟子,却不见永顺土司的姓名。龙兴寺讲学,我只找到了辰州府东乡儒生吴鹤的姓名,他后来兴办了潕溪书院。吴鹤生活在辰州府"流官"管辖地。
咱们只能从墓志铭、从《王阳明全集》只言片语中,发现了他与永顺土司那段尘缘。
土司是官职,也是准则。它是元明清中华帝国在西南地区设置的,由当地豪酋领袖担任,并世袭的官职,俗称土官,与“流官”相对应。土司按等级分宣慰使、宣抚使、安慰使、招讨使等武职,文职是土知府、土知州、土知县。土司从属吏部办理,实施退休制,由吏部查核、录用、授一致官服、印鉴。有一套严厉的录用、查核、办理、征发等准则,秉承"齐政修教,因俗而治"理念,是元明清帝国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当地政权安排和准则。老司城遗址作为土司准则见证者,以其遗存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丰富性,2015年被列入国际文明遗产名录。
16世纪,永顺土司历经彭世麒、彭明辅、彭宗舜、彭翼南、彭永年、彭元锦六位宣慰,他们深受王阳明心学思维影响,知行合一饯别溪州铜柱许诺,参加朝廷征战33次,平江西、广西、播州土司暴乱,维护一致多民族国家国泰民安;经沅水入洞庭出长江沿京杭大运河晋献楠木三千余根,支撑明朝迁都建造;奔赴江浙抗倭一线,抗击外敌侵略;兴办若云书院,兴汉学增强族群国家认同感;因俗而治维护传承文明多样性,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美谈。
《王阳明全集》录有他从贵州龙场抵龙兴寺时,写的一首诗:“杖藜一过虎溪头,何处僧房是惠休?云起峰头沉阁影,林疏地底见江流。焰火日暖犹含雨,鸥鹭春闲欲满洲。好景同来不同赏,诗歌还为故人留”。
或许,这首诗,既是王阳明写给湖广参将杨明甫的,也是留给湖广永顺军民宣慰使的。(作者系政协湘西土宗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党组书记、主席。)